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时代边疆语言研究的新任务——以边疆语言景颇语为例
  • [摘要]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疆语言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边疆的安全和发展。本文以党中央“强边固防”方针为指南,以边疆语言景颇语为个案,对边疆语言的属性进行分析,论述边疆语言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强调必须加强边疆语言研究,并提出了必须做好新时代边疆语言研究的五项工作。
  • 戴庆厦 尹朋灯
  • 全文[ PDF 4683487.0 MB ] 2024.4(0):3-9  共有 460 人次浏览
  • 黔东苗语新合话三升调的声学与感知研究
  • [摘要]声调范畴化感知是语音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前人研究指出,调型相异的声调间的感知模式通常是范畴感知,调型相同的声调间的感知模式则是连续感知,然而有关声调范畴感知和连续感知的成因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文以黔东苗语新合话的三个升调为例探讨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无论调型异同,当声调间的基频斜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时,感知结果就会表现出范畴感知的特性;当声调间的基频斜率无显著性差异时,感知结果就会表现出连续感知的特性。这一发现解决了声调感知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基频斜率是导致声调范畴感知和连续感知区分的一项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声调范畴化感知是个连续统的观点。
  • 刘 文
  • 全文[ PDF 10362472.0 MB ] 2024.4(0):10-24  共有 199 人次浏览
  • “甘蔗”词源考
  • [摘要]甘蔗称“柘”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楚辞》中,其后出现了“柘”“藷”“蔗”“诸柘”“????”“邯??”“都蔗”“藷蔗”“竿蔗”“甘蔗”等不同名称和书写形式,汉代以后才沿用“甘蔗”这个名称。文章通过不同时期汉语甘蔗名称词与梵语、藏缅语、壮侗语、苗瑶语、孟高棉语等语言甘蔗名称词的比较,认为汉语“甘蔗”一词是梵语s?arkara?“石蜜(蔗糖)”进入汉语后,经过借音转义而形成的音译外来词,与“石蜜”属于同源外来词。汉语甘蔗名称词的历时变化,反映了汉民族对甘蔗认知的逐步深入过程;少数民族语言甘蔗名称词的共时分布状态,则反映了各民族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层次。
  • 王育珊 陈国庆 赵 云
  • 全文[ PDF 5817108.0 MB ] 2024.4(0):25-33  共有 233 人次浏览
  • 赫哲语动词的人称范畴
  • [摘要]基于多年的田野调查,文章提出赫哲语动词具有人称范畴,并运用语言类型学方法探讨赫哲语动词的人称问题。赫哲语的人称一致标记均为后缀,从形态和音系特征来看,人称代词是人称后缀的主要来源。动词的人称变化体现谓语和小句主语的人称信息编码模式,形动词、副动词、谓语动词的人称变化不完全相同,陈述式、祈使式、条件式谓语动词与小句主语的人称一致关系也有区别。主语是一致关系的控制项,其生命度与有定性影响和制约动词的人称一致标记。赫哲语动词人称一致标记的使用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但是已出现简化趋势。
  • 金莉娜 金钰洁
  • 全文[ PDF 9387339.0 MB ] 2024.4(0):34-48  共有 165 人次浏览
  • 哈尼语方言工具格标记的多功能语义演化模式
  • [摘要]工具格标记的多功能性具有跨地域、跨语言的类型共性。哈尼语的多个方言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工具格标记。文章在对哈尼语10个土语点的工具格及相关语义的标记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哈尼语工具格标记的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和语义演化路径,并认为,工具义是哈尼语诸多语义的原型范畴,其语义功能的扩展既体现了“工具-施事-从由”型藏缅语的语言共性又体现了方言分化中的个体差异。语言的使用者在认知和互动策略上的不同、语言内部要素的竞争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 经 典
  • 全文[ PDF 7814319.0 MB ] 2024.4(0):49-61  共有 216 人次浏览
  • 美坝白语的名物化标记
  • [摘要]美坝白语中没有小句名物化,相对来说,词汇名物化手段比较丰富,主要通过 n?44、ái21、Sh??31 来表达词汇名物化。n?44 的名物化标记功能是在属性标记和关系化标记的功能上发展而来,因此和词汇的搭配以及所表达的语义都与上述功能密切相关。ái21 的名物化功能直接从量词发展而来,同样用于修饰人的量词 t?21、pa35、xu?33 也有名物化标记的功能,但不如 ái21 常用。ái21 和 n?44 都能用于名物化动作的论元,但 ái21 只用于名物化由人充当的施事论元,n?44 可以名物化动作的不同论元。ái21和 n?44 都用于名物化由人充当的施事论元时,二者所指对象的有定性不同。Sh??31的词汇义是“处”,用作名物化标记时,加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加在形容词后表示性质或状态本身,在语义上和 n?44、ái21 互补。美坝白语的材料体现了汉藏语系语言名物化手段的多样性及其内部系统性。
  • 李 煊
  • 全文[ PDF 8924872.0 MB ] 2024.4(0):62-74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满语X de的论旨角色研究
  • [摘要]满语格助词de具有丰富的语法语义功能。本文基于现代语言学格理论、题元理论、论元结构理论,借鉴现代汉语论旨角色层级体系,依据满语语言事实,提出de内部性质不同,可以看作与格标记和介词。当de作与格标记时,X de为动词的核心论元成分;作介词时,X de相当于一个介词短语,除被动句中的X de外,为动词的非核心论元成分。其次,当de作与格标记时,X de可表达与事、结果、对象等三种论旨角色;作介词时,X de表施事、领有者、工具、场所、范围、来源、原因、时间、条件等九种论旨角色。最后,当de作与格标记时,X de可在双宾句中作间接宾语、致使句中作结果补语、形容词谓语句或不及物动词谓语句中作宾语;作介词时,X de主要作状语。将de分析为与格标记和介词两种属性,可以较好地解释X de语法语义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此外,研究表明X必须为名词性成分,可以为代词、光杆名词、复杂名词短语或名物化结构。
  • 王 晓 娜
  • 全文[ PDF 8765904.0 MB ] 2024.4(0):75-88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288中zhugs-long-dmar-...
  • [摘要]本文从历史语言学视角,以古藏文文献为基础,结合藏语安多方言,分析敦煌古藏文文献P.T.1288中zhugs-long-dmar-po的语音、结构、含义及相关问题。文章指出P.T.1288中zhugs-long-dmar-po的含义不是“红册”“红房子(红楼)”“军团制”“红色书籍”等,其真实含义应该是当时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
  • 多杰东智
  • 全文[ PDF 9901630.0 MB ] 2024.4(0):89-103  共有 215 人次浏览
  • 平武白马语的致使结构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平武白马语致使结构的构成形式、语义类别、形式—语义关系,同时对中国境内29种藏缅语族语言和方言的致使形式类型进行了比较。平武白马语致使系统的表达以具有能产性的分析手段为主,尤其是主从句式和后置词式。词汇型和形态型致使形式不具有能产性,使用频率较低。间接致使义、协同致使义主要采用分析手段表达。直接致使义主要以词汇型、形态型致使形式表达,但词汇空缺也引起了致使形式和语义之间的“错配”,使得主从句式也可表达直接致使义。
  • 冯 诗 涵
  • 全文[ PDF 7929879.0 MB ] 2024.4(0):104-116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西夏语复句的句式及用法
  • [摘要]本文基于西夏文佛经、佛教著作及西夏文世俗文献等语料,系统性地梳理和总结了西夏语复句的句式和用法,对已有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归纳出一些新的句式和关联词语。本文用“三分法”将西夏语复句分为并列、因果和转折三大类。并列类复句有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和选择句;因果类复句有因果句、假设句和假设条件句;转折类复句有转折句和让步句。
  • 吴 宇
  • 全文[ PDF 8126718.0 MB ] 2024.4(0):117-128  共有 147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