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文目录
  • [摘要]
  • 全文[ PDF 274044.0 MB ] 2022.4(44):1-1  共有 1261 人次浏览
  • 英文目录
  • [摘要]
  • 全文[ PDF 544341.0 MB ] 2022.4(44):2-2  共有 1166 人次浏览
  • 汉藏语四音格的产生动因
  • [摘要]本文讨论汉藏语四音格的产生动因。汉藏语的四音格是音节简化与词汇双音化造成的。经历双音化后,双音节成为汉藏语词汇的主流,从而导致比词高一级单位的表达形式只能超过两个音节。在语义表达、经济性原则、韵律制约等优选项参与下,四音格形式脱颖而出。尚未完全转型为双音节音步的汉藏语,如果音节形式足够简单,其双韵素音步常以两个音节实现,也会造成大量的四音格形式。
  • 庄会彬 刘振前
  • 全文[ PDF 6537205.0 MB ] 2022.4(44):3-13  共有 1149 人次浏览
  • 汉藏语总括副词和类同副词的语义关联及其解释
  • [摘要]汉语普通话总括副词“都”和类同副词“也”基本语义差异较大,但均可允准任指句、最小量句和“连”字句,两类副词在语义功能上具有交叉关系。本文通过考察11种汉藏语的总括副词和类同副词,发现两类副词在语义功能上的关联还有互补关系和包含关系;运用语义地图模型的概念空间对语义互补、语义交叉和语义包含三种语义关联类型进行解释,认为这三种关联类型分属三种不同总括、类同功能模式。
  • 牛长伟 骆 琳
  • 全文[ PDF 5597341.0 MB ] 2022.4(44):14-13  共有 1156 人次浏览
  • 大理白语完成类体标记的多功能性研究
  • [摘要]大理白语的完成类体标记有 xê55、l?32、?32、ó?21 4个,其中 ó?21 是合音词。这些标记在功能上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一是完成体和完整体功能,?32 / l?32 具有结果性、新情况、持续性3种完成体的下位用法;xê55 具有结果性、先时性两种用法;ó?21 具有结果性、新情况两种用法。二是最近将来时和祈使功能,?32 / l?32 表祈使具有使用强制性,语法化程度较高。三是现在状态和确定功能,?32 / l?32的确定功能以断言的方式来确定命题的真实性,属于认识情态。四是并列类连接功能,包括以 ?32 / l?32 为代表的例举语气词和以 xê55 为代表的并列连接成分。
  • 李 蕾 陈前瑞
  • 全文[ PDF 8060537.0 MB ] 2022.4(44):24-37  共有 1107 人次浏览
  • 论苗瑶语处置句标记的来源
  • [摘要]本文讨论苗瑶语处置句标记的类型及其来源和语法化路径。苗瑶语处置句标记有两类,一类为固有的处置句标记,是由实义动词“拿”语法化而来的;另一类是借用汉语的处置句标记“把”“将”,是语言接触导致的语法词复制。苗瑶语固有处置句标记的语法化路径为“实义动词‘拿’> 介引工具的前置词‘拿/用’> 处置句标记”。语法化过程具有语义漂白、去范畴化、共存性、单项性等特征。
  • 张 成
  • 全文[ PDF 5331549.0 MB ] 2022.4(44):38-48  共有 1124 人次浏览
  • 大具纳西语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 [摘要]大具纳西语动词重叠的构成形式有完全重叠、变形重叠和间接重叠。语义可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加强、反复、互动、短时量、随意性及不满等语义,其中多量义占优势。句法功能可以充当谓语或谓语核心语,还可以充当宾语、定语,不能构成祈使句。动词重叠手段既有彝语支语言的特点,也有羌语支语言的特征。
  • 和 智 利
  • 全文[ PDF 6291933.0 MB ] 2022.4(44):49-59  共有 1037 人次浏览
  • 独龙语弱化音节的声学特征和弱化手段
  •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的词汇分析和语音实验,对独龙语弱化音节的声学参数和语音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第一,弱化音节音长缩短,是其后非弱化音节音长的一半;音强作用不显著;元音央化,弱化元音为 ?、ê、? / ú;声调趋向中平33调。第二,使用灵活的手段凸显音节弱化双音节词的“弱—强”重音模式,通过声母送气、元音清化、韵尾促化、音节重组等方式强化了“弱”的特征。第三,因语速不同,同一词语出现弱化音节词与复辅音词两读现象,慢读时进入“弱—强”重音模式,说明独龙语正处于音节形式变换的过渡期。
  • 王 玲 刘 岩
  • 全文[ PDF 6554503.0 MB ] 2022.4(44):60-71  共有 1072 人次浏览
  • 中古蒙古语 q、k 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
  • [摘要]本文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法,根据中古蒙古语文献、蒙古语族诸语言以及阿尔泰语系其他语言材料,对 q、k 的共时分布和历史演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中古蒙古语时期的 q、k 来源于更早的 *k,即 *k ? q、k。随着时间的推移,q、k 各自独立发展,通过非送气化、擦音化和舌根化等演变规律,即 q[qh] ? [q]、k[kh] ? [k],q[qh] ? [χ]、k[kh] ? [x],[q] ? [k]、[χ] ? [x],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蒙古语的 [x]、[k]。
  • 姜 根 兄
  • 全文[ PDF 7114083.0 MB ] 2022.4(44):72-83  共有 1027 人次浏览
  • 蒙古语直译体文献中的羡余现象
  • [摘要]“是……有”“在/有……有”“说/道……么道”“么道说”“了有来”“因/为……(的)上头/上”“因此上”是蒙古语直译体文献中出现的羡余现象。这种现象是元代北方汉语口语的实际反映,是蒙古语、汉语接触的结果,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语法特点。羡余现象在直译体文献中比较常见,元明清时期的非直译体文献里也曾出现,不过羡余现象及其格式最终没有在汉语通用语里保留下来。通过对羡余现象的探讨,不但能够认清蒙古语直译体文献中一些语法形式产生的根源,而且能够了解元明时期蒙古语、汉语接触的状况,有助于认识当时北方汉语的语法面貌。
  • 麻 彩 霞
  • 全文[ PDF 9089409.0 MB ] 2022.4(44):84-96  共有 1044 人次浏览
 1  2